电解铝产能过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中美双方在G20峰会期间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电解铝产能过剩。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企业大量出口铝材至墨西哥,然后转口美国,以此绕过“双反”关税。随即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昨日发表声明称,上述外媒报道严重脱离事实,混淆视听,目的是为今年9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召开的332听证会制造舆论。
今年9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召开“332”听证会,这一会议也经常被认为是美国未来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先兆”。
而国内铝业龙头中国忠旺(01333.HK)也回应称,该报道指控不实。公司一直秉行公平、依法及有序的商业竞争,严格遵守所有适用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出口产品之相关政府法规。
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表示,在2015年全球铝消费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中国铝消费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而当年除中国以外的市场铝消费增速仅为1.5%。事实上,近十年来,中国每年的铝材净出口量占铝材总量比例不到10%,绝大部分铝材都由国内市场消化。
去产能陷入“拉锯战”
中国电解铝去产能工作也一直在推进当中。今年,湖北汉江丹江口铝业已经拆除了2万吨电解铝生产线,剩下10.5万吨的电解铝生产线,但并未全部开工。“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已淘汰电解铝落后产能12.7万吨,超过国家下达的10万吨目标任务。目前,年产能共11.8万吨,比2010年同比下降74%。
据统计,目前处于关停的电解铝产能达427万吨/年;截至2015年底,累计关停电解铝产能达815万吨。
不过,虽然电解铝去产能的工作一直在推进过程中,但是电解铝产能在8月份却仍然出现了增长。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8月全国电解铝冶炼企业总产量达到277.5606万吨,较7月份增长2.6999万吨,涨幅0.98%,较去年同期增加20.2221万吨,增幅7.86%。
部分地区电解铝新增产能持续上马是产能增加的原因之一,据亚洲金属网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1-5月中国电解铝企业已经投产105万吨新增产能,下半年预计还有170多万吨电解铝产能投产。
目前,电解铝行业的产能转移并没有很好的与去产能相结合。电解铝企业用电量高,电力成本在生产中占比较大,每生产1吨电解铝需要14000度电,这让很多电解铝企业选址不得不考虑电价水平。有资料显示,电力成本已经占据电解铝成本的40%左右,是制约电解铝盈利的最大因素。因此从配套设备上看,近年新上的电解铝项目基本上都配套了电厂,甚至煤矿。这意味着后期电解铝产能中配备自备电厂产能的比例将明显上升。
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新增电解铝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新疆及内蒙等地,这些地区无一例外具有煤炭及电力优势。英国商品研究所铝部亚洲区研究总监万玲也曾表示,全球电解铝产能增加主要来自于中国山东、新疆和内蒙古三个省区。而对于发生在这些省区的新增电解铝产能消息往往能够引起市场波澜。
近日就有消息称内蒙古达拉特旗人民政府、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河南明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开封嵩基集团就年产1000万吨电解铝项目召开前期沟通洽谈会,且希望在进一步磋商的基础上,年产1000万吨电解铝项目能尽快在鄂尔多斯落地生根。虽然消息很快被明泰方面否认,但是新增产能的预期已经开始在市场发酵。
破解僵局
同时,一大批电解铝企业正在行业“阵痛”中负重前行。
据统计,中东部地区有570万~600万吨的电解铝产能,由于缺乏低廉的电力,很多企业往往亏损运行,特别是河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云南个旧有色金属厂商白熹孙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些地区的产能并不落后,淘汰没有法律依据,企业不到现金流完全断掉,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很难自愿退出。
《经济日报》曾报道,为减少亏损,很多电解铝企业果断采取弹性生产措施自救,包括全部或部分停槽、减产、提前大修电解槽、延迟大修槽复产、提前淘汰低效产能等。而事实上,电力供给过剩正使得电解铝企业购电成本大幅下降,行业生产成本中枢不断下移,盈利能力开始转好,很多电解铝企业又都开始了复产的步伐,焦作万方已经在6月底重启了1.3万吨的电解铝项目。
新转移地区的产能正在不断形成,而亏损地区的产能却没适时退出,客观上造成了电解铝产能“僵局”的出现。
除了新增产能持续增加和既有电解铝企业的复产,中国电力体制的某些问题客观上也加剧了电解铝产能拉锯战的强度。中国铝业公司研究室主任杨燕青认为,受当前电力体制、特别是电网垄断经营影响,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与网售电价价差过大,在资本逐利驱动下,发电企业、煤炭企业纷纷介入铝行业,赚取电价差利润。而这客观上推动了“煤电铝一体化发展”在全国范围的铺开,从而造成了电解铝产能的过剩。
据卓创资讯统计显示,8月份有11家冶炼厂出现复产增产情况,折算运行产能增长74.9万吨。随着行业供需格局有所改善,铝价快速回升至12000元/吨以上。铝价持续维持高位诱惑冶炼厂加速复产增产进度,8月国内电解铝单月产量再创历年新高。
1.除特别注明外,本网站的所有资料均搜集于互联网或由会员发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亦不对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网站上的资料仅供行业人士交流学习使用,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用户自己承担。
2.本网站为非营利性资源整合平台,刊载信息仅为便于行业人士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刊载的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来信来电告知,本网核实后会马上删除相关内容。